前不久,經合組織發布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概覽》,該報告不僅為其成員國和伙伴國提供教育概況和政策參考,也是其他國家把握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該報告對發展至2008年的世界教育作了如下歸納:
教育規模擴大超出預料
從數量上看,幾十年來教育的參與與產出量一直在增加,且增速超過許多預測。經合組織多數國家的高中教育幾乎已經普及,有22個國家的適齡青年高中畢業率高于70%。捷克、芬蘭、德國、希臘、冰島、日本、韓國、挪威、以色列、斯洛文尼亞等國的高中畢業率超過90%。
隨著高中教育的普及,近年來經合組織各成員國的高等教育擴展勢頭尤為迅猛。研究型高等院校的平均入學率為56%,比1995年提高了20%。從性別角度看,在進入高等學校的人之中,女性比例更高,約占54%,在醫療衛生、藝術、教育等專業,女性最為集中。
2008年,《教育概覽》首次展示了高等教育的產出量及歷年變化趨勢。數據顯示,高等學校的平均畢業率顯著提高。在過去10年間,各國研究型大學的畢業率提高了15%。
追求高學歷動力依然強勁
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是2008年經合組織《教育概覽》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報告指出,就業率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長,一般來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顯著高于高中畢業生。在同等學歷情況下,男性就業率普遍高于女性。教育程度越低,男女就業率差異越大。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收入也相應提高。
勞動力市場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在大幅提高。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間,整個經合組織國家中的半技術型工作崗位逐漸向技術型工作崗位轉變。技術型崗位增加了4%,而半技術型崗位數量在下降,半技術型工人已趨于飽和。在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中,技術型崗位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高學歷人才的增長速度,崗位數量高于高學歷人才數量,因此對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以色列、加拿大、美國等少數國家的高學歷人才與技術型崗位數相當,甚至超過了相應的崗位數量,因此,這幾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擴展將取決于未來技術崗位的增長情況。
政府投入偏向基礎教育
教育的發展與各國的資金投入是分不開的。既要滿足龐大的教育需求又要保持教育質量,對教育支出水平和經費的使用效益都是不小的挑戰。無論從絕對數字還是占公共預算的比例來看,教育的支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加拿大、法國、匈牙利、葡萄牙和瑞士外,各國教育經費的增速都不低于其他公共部門。
經合組織國家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人均開支呈上升趨勢,高等教育人均開支日趨緊張。高等教育因投入跟不上學生人數的增加,某些情況下學生人均開支有所縮減。報告預言,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繼續增加,若無額外資金投入,高等教育生均經費下降趨勢會進一步加快,各國之間資金水平的差距也將進一步擴大。資料顯示,俄羅斯高等教育生均經費3421美元,而瑞士、美國生均經費2萬美元以上,各國高校學生人均開支差別可達7倍。
私人高等教育支出增加
政府正在積極尋求新的資金來源,以應對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在過去10年間,至少在3/4的經合組織國家中,私人資金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公共資金。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西蘭、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高等教育經費中,私人資金的份額已經超過了40%;在韓國和智利,私人資金甚至超過了75%。傳統上高等教育主要責任在國家的觀點已經逐漸被教育成本、責任應由直接受益者和社會總體共同分擔的理念所替代。丹麥、希臘等許多歐洲國家既沒有增加高校公共投資,又不允許高校自行收費,結果高校財政陷入困境,最終可能危及教學質量。
教育效益有待提高
事實上,單靠投入資金是不夠的,各國亟需提高資金的成本收益。2008年初,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投入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只是輕微對應,韓國、荷蘭累計教育開支低于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這兩個國家的學生測驗成績在各國中名列前茅。這說明資金固然不可缺少,但并非優質教育的全部。
從高等教育角度而言,一方面需要考慮怎樣增加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則要尋找教育系統中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重點領域,更有效地配置資源。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將是怎樣實現規模與質量兼顧的目標,又不影響教育公平。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更多資訊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ELTSIM。
[AD] 點擊此處了解【雅思合集】【學習計劃定制】【終生VIP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