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慘案讓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記者的調查采訪中,幾乎每個留學生都坦言,自己的心理壓力真的很大,“有時候我真是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帶著留學生們的困惑,記者專訪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徐光興教授,請他談談這些心理壓力的成因和疏解之道。
血案源于“跨文化壓力癥”
說起這次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血案,徐光興教授唏噓不已:“從現在的情況看,這是心理壓力急性發作的一種表現,如果在事前能夠得到及時疏導,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徐教授介紹說,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專業上被統稱為“跨文化壓力癥”,這種壓力癥主要由三種摩擦組成,一是文化摩擦,二是教育摩擦,三是生活摩擦。
說起文化摩擦,徐教授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有個中國男孩去美國念書交了個美國女友。有一次兩人過馬路,男孩見兩邊沒車便闖了紅燈,女友立即說要分手,理由是:你連交通規則都不遵守,今后怎么能遵守夫妻間的道德守則呢?回國后,男孩學乖了,堅決不亂穿馬路。可此時,他新交的中國女朋友也不樂意了,路上沒車了都不走,這人真傻。
“這就是典型的跨文化摩擦,每個國度的文化習俗、生活背景都不同,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模式也不同,留學生從一個熟悉的環境一下子進入完全陌生的環境,本身的行為習慣會與新環境產生強烈的摩擦。”徐教授解釋說,“這種文化上的摩擦讓留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語言說不好的人融入不了國外生活,語言說得好的人忙著跟外國同學溝通,久而久之又受到其他中國留學生的排擠。”
五大癥狀判斷心理疾患
強烈的孤獨感長此以往,就會引發心理不健康。留學生往往專注于學業,忽視了自己某些細微的心理癥狀,日積月累之下,很難保證不會突然爆發。
那么怎么才能判斷自己是否心理壓力過大呢?徐教授舉出了五種癥狀。
首先是心理壓力的軀體化癥狀,也就是心理壓力以身體不適的癥狀出現。比如肚子痛、胃痛、痙攣、干嘔、月經不調等。
其次是妄想反應。這樣的妄想反應通常是在陌生的環境由于語言不通造成的誤解。比如,在法國的女留學生王倩剛去的第一年里,老是覺得街上的人都偷偷盯著自己看,就連牽出來溜的狗都不例外。而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妄想反應。
第三是經濟、婚戀、法律等糾紛。有些人想在孤獨的異國生活中把感情當作救命稻草,有些女孩子換男朋友了還涉及到經濟糾紛,這都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
第四種情況徐教授稱之為“并發癥”:“有些留學生在出國前其實已經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只是沒有去注意,到了國外之后同跨文化壓力癥一結合,就容易產生出極其復雜的心理問題。”
而最極端也最恐怖的一種,就是類似朱海洋這樣心理壓力的急性爆發。有些人會去殺人,而有些人則選擇自殺。
打開心門方能疏解壓力
那么,留學生怎樣才能疏解這樣的跨文化心理壓力呢?徐教授分享了自己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美國留學的一段經歷。
“那時候我交了很多日本朋友、美國朋友,在日本,我教日本同學打太極拳,一來二去的,后來居然有幾十人跟著學,慢慢地我還會給他們傳授些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在美國,我給美國朋友的見面禮都是自己寫的毛筆字,老外見了非常贊嘆,連聲說wonderful。”
徐教授說,要真正了解國外的文化、融入當地的社交圈應該多交些國外朋友。但是,交外國朋友不是為了被他們同化,而是要傳播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
當然,除了打開心門廣交朋友之外,也有些措施能夠在出國前就防患于未然,避免心理壓力的大爆發。比如在國內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檢查,發現有問題一定要暫緩出國的行程;盡量多了解留學地的語言文化,有機會多學些俗語、口頭語,多跟來中國留學的當地留學生交流等。
而在徐教授看來,在國外,當真正感覺到自己的心理壓力無法疏解時,留學生一定要敢于去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援助。
“我們中國的觀念老是覺得心理咨詢就是精神疾病,其實在國外這兩方面分得很清楚。有些學校還有專門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心理咨詢中心提供免費服務,所以留學生完全不需要有顧慮。”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更多資訊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ELTSIM。
[AD] 點擊此處了解【雅思合集】【學習計劃定制】【終生VIP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