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海歸曾一度被“高學歷”、“留洋經歷”、“眼界開闊”之類的評價包圍著。在激烈的競爭中,那些脫穎而出的女海歸更被視為“幸運兒”的典范。而在光環背后,漂洋過海、歸國奔波、求職創業……女海歸的艱辛往往被忽視。盡管如此,她們依舊以達觀、進取的態度工作和生活著。在此,我們向所有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海歸女性致敬!
丁友玲,20世紀70年代首批畢業于北大生物系生化專業的學生,80年代留學日本,在日本一流大學大阪大學微生物研究所和九州大學理學部生物學教室研修,師從國際著名教授巖永貞昭。
以不服輸的精神追趕生活
在日期間,丁友玲刻苦努力,成績優異,被導師推薦為國際內毒素協會會員。1992年,她被日本著名的醫療器械、生物制劑公司——日硝公司聘請為顧問。丁友玲在日本的生活十分順利,然而她內心卻裝滿對故鄉的牽掛和惦念。中國正在迅速走上發展之路,這讓丁友玲迫切感覺到她應該為祖國、為家鄉做點什么。
1992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大發展的時期,鄧小平的南方視察談話,打動了當時還在日本的丁友玲,她放棄了在日繼續就任高級工程師的機會,整理了有關自己故鄉福建馬尾開發區引進外資的政策性文件,翻譯成日文供給她所就職的尼普羅公司董事長佐野實,并建議佐野實到馬尾開發區投資。
丁友玲帶著佐野實到福州考察,最終促成尼普羅公司在中國投資1500萬美元,建立當時中國最大的人工腎透析器廠。丁友玲自告奮勇提出愿意擔任尼普羅在中國投資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工廠原計劃3年建成,而在丁友玲這個原先只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的帶領下,建廠只用了兩年。她的付出所有人都看在眼里,1994年12月,尼普羅公司正式投入生產,社會各界對她好評如潮。
早在丁友玲去日本進修之前,她曾是國內最早參與鱟試劑研究的科技人員之一。鱟的血液因含銅離子而顯示藍色,從這種藍色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受到細菌感染,它還被廣泛應用于制藥和食品工業中,對毒素污染進行檢測。在日本留學期間,她對國產鱟試劑的生產外銷也一直念念不忘。經多方聯系,她把國內鱟試劑推薦給日本貿易商,可檢測后發現質量達不到國際標準水平,日本商人輕蔑的眼光讓不服輸的丁友玲無法釋懷,她堅信外國人能做到的事,中國人也能做到。
1995年,為生產出具有國際水平的鱟試劑,丁友玲告別已步入正軌的尼普羅中國投資子公司,創辦福州新北生化工業有限公司,專心研究生產鱟試劑。
經過不懈的努力,新北生化工業有限公司1998年開始正式投資生產。為了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丁友玲和她的同事們開始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1999年承擔福建省科委火炬項目——高靈敏度高活性定量鱟試劑課題。2001年,該課題研制成果經日本權威機構檢測證明達到國際水平。試劑投入生產后,遠銷美國、日本。2004年又研制成功顯色基質鱟試劑(臨床MT-1試劑盒),再次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我國鱟試劑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重大突破。
歸國十余年,丁友玲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工作中她以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丁友玲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拉小提琴。2008年元旦,在北京大學福建校友會的元旦聯歡會上,丁友玲的一曲小提琴獨奏——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簡潔、端莊、歡悅、輕快,讓人們看到了工作之外另一面的丁友玲。
這就是丁友玲,不論走到哪里,總能帶給大家驚喜、歡樂和信心!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更多資訊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ELTSIM。
[AD] 點擊此處了解【雅思合集】【學習計劃定制】【終生VIP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