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漢院士是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是水利水電工程與抗震研究方面的專家。見到張教授的時候,他剛剛參加了一個“保護地震遺址”的項目咨詢會,從北川回來。過幾天,他還要前往浙江參加中國科學院關于工程力學與材料的學術研討會。在接受筆者采訪的前幾分鐘,他仍然忙著給博士生指導論文……
歸國將近30年,張楚漢一直是這樣忙忙碌碌,幾乎跑遍了全國大多數的大型水利工程,指導畢業博士生25人,發表論文180篇。看到他飽滿的精神。硬朗的身板,讓人難以相信,他已年逾70歲。談起30年前的那次留學經歷,張楚漢提到了“改變”。
變的是觀念 不變的是勤奮
早在1973年,張楚漢就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參加第十一屆國際大壩會議,有過一次走出國門的經歷,但是當他作為首批中國赴美訪問學者,到達美國的時候,他仍然感覺到,一切都是新鮮的。
“我感覺美國人民很熱情、很坦誠、很友好,以前的那種帝國主義的觀念,慢慢地減少了,而對美國人民的好感慢慢地增加了。”
初到美國時,張楚漢對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還不太適應,但學習任務卻是一刻也沒有松懈。在華盛頓學習語言的時候他就非常用功,再加上他本來就有較好的英語(論壇)基礎,在語言學習結業的時候,他的成績是A。
帶著讓自己滿意的英語成績,張楚漢離開華盛頓,來到伯克利,投入美國科學院和工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地震工程與結構力學權威、有限元方法創始人之一的R.W.Clough教授門下,正式開始了他的訪學之旅。
中國學生的勤奮是出了名的,而對于張楚漢等首批赴美訪學的學者們來說,他們身上背負的使命使他們對自己有著更嚴格的要求。
在美訪學期間,張楚漢選修了10多門博士和碩士課程,不斷地充實著自己的學術知識,并且在科研方面得到了新的啟發。兩年半的學習時間其實非常短暫,他總是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做實驗的每個夜晚,他都是坐最后一班校車離開學校。到了學習緊張的時候,更是不分白天黑夜進行研究。
“不管在什么地方,中國或是美國,想要在科學上有所創新,不下苦功是不行的。”在伯克利的時候張楚漢就時常留意到,在這所世界一流的名校里,每到考試或學生做畢業論文期間,許多學生就把睡袋拿到實驗室里,晚上往地上一鋪就睡在那里,可見勤奮在哪里都是不會變的。雖然身份是訪問學者,他卻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留學生,勤奮認真地完成著自己的每一項工作。
創造性思維是“真經”
現在提起創新,幾乎是每個人都熟悉的理念,但是在30年前,這卻是張楚漢從美國留學生涯中取到的影響他一生的“真經”。
“在國內的時候,我們所做的研究都是生產性的,相當于工廠里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而很多實驗總是重復地去做,并沒有創新。而到了國外,一切都是新的,導師也指導著我們去創新。”他說。
張楚漢回憶起剛剛到伯克利的時候,每周和導師見面一次,向導師匯報一周的研究進展。有一次,他根據前人的模型推導出一個算法,導師看過之后便問了一句“Anything new?”(有什么創新的地方嗎?)而這看似隨意的一問,卻讓科研創新的理念在他的腦子里扎下了根:“以前在科技攻關上,我們的創新意識不強,只是簡單地重復別人的研究成果,在伯克利大學的學習使我深深懂得創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我到伯克利大學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的治學理念,在那里我樹立了創造性的思維意識。”
沒有新意,就意味著沒有科研。1981年6月,張楚漢結束美國訪學,回到祖國的時候,正值中國水利水電事業大發展,規劃建設中的一批國家重點水利水電項目都具有諸如地質條件復雜、地震烈度高、洪水流量大、河谷狹窄等許多世界性的難題,在對待新問題上,沒有外國的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創新。
這種帶著新意去研究的治學理念,同樣也從張楚漢身上傳給了他的學生們。
張楚漢帶出的25名博士生現在已經活躍在全世界各地的學術舞臺上,有的在中國水利工程與科研的第一線,有的已經在高校任教,也有的進入了國外的相關科研機構,繼續做著科學研究。張楚漢在教授自己學生的時候,也鼓勵他們出國留學,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他說:“出去與不出去,大不一樣,在外面能得到新東西,在國外能看到外國的學者是怎么做學問的。”
回國踐行治學理念
出國留學是改變自己,回到祖國則參與、推動國家的發展。
張楚漢赴美留學歸來到現在的30年,也是中國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30年。發展源自于變革和創新,他認為國內現在的科技發展中,雖然在不少領域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是往往都是在外國已有科學技術上進行改進,缺乏核心技術的原創性,這是國內需要努力攻克的難點。
國內的學術環境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張楚漢總結為:“人才上需要大師,科技上需要原創,精神上需要人文。”學生學者們出國學習,與海外的學術交流其實是把“中國科技的發展融入世界”。
1957年開始在清華任教,到1978年出國訪學時,張楚漢已經教了21年書。在美國,他又讓自己認認真真地當了一回學生。“當時有沒有想過留在美國?”這幾乎是采訪海歸必問的一個問題,張楚漢給出的答案很清晰。他說,在那個年代,赴海外留學是相當難得的機會,但是作為國家公派的訪問學者,國家和人民派我們出來,身上更多的擔負著責任和義務。
就是為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張楚漢回國之后便立即投身于祖國的水利建設事業,一直實踐著自己的治學理念。從1983年起,張楚漢即參加到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研究中,重點結合中國高壩建設,對高拱壩抗震安全分析的理論、方法開展研究。這些年來,他幾乎走遍了中國西南、西北各大水電站的壩址現場,考察建壩條件;南水北調中、東、西三條線,怒江流域,引江引漢濟渭入黃勘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張楚漢又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指導救援工作,此后又接連3次親赴災區。
“勤學多思、溯源探異、律己助人、求實尚美”,近50年的教學研究生(論壇) 涯中,張楚漢一直以這16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和奮斗目標,不斷激勵自己,一次次翻越科研高峰,追尋著事業的永恒。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更多資訊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ELTSIM。
[AD] 點擊此處了解【雅思合集】【學習計劃定制】【終生VIP服務】